自我同一性的定义 自我同一性,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,是指青少年的需要、情感、能力、目标、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,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,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,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。 青春期个体所面临的发展危机,就是自我同一性的建立,而潜在的风险,就是同一性混乱状态。 同一性的发展状态 爱利克·埃里克森,美国精神病学家,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。埃里克森曾说过:我们的每个成长阶段,每个阶段都有它特殊的目标、关心的问题、需完成的任务和面对的危机,所谓的危机,就是危险与机会并存的一个状态。 因此,同一性的发展状态有以下四种状态: 在这四种状态下,面对不同的情况自然也有着较大的区别: 同一性的发展状态 通过研究发现,不同年龄个体在同一性获得水平的百分比有着很大差距。 对于大学生的同一性发展状况而言,却又不同于上述情况。 从图中可以看到从大一到大四,同一性延缓和同一性混乱的状况略微减小,同一性获得情况在略微增加,但是发展的非常缓慢,过早认知的比例也是比较低的一个情况,我们需要尝试或者探索更多可能性,才能知道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。 那么,同一性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? 我们需要在多种选择中做一个决定,在做完决定之后付诸行动,在尝试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去体验成功或失败。在这个过程中,会让建立起关于“我善于做什么”这样的自我价值感,这个价值感会促使自我在这件事情上,在这个道路上越走越远,进一步在这个领域进行发展。 自我价值 关于自我价值,这里有以下四个问题 卡尔·罗杰斯,美国心理学家,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。罗杰斯说过,曾经在超过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里,在心理治疗的亲密人际关系中,面对适应不良、陷入麻烦的个体......如果要找到所了解的那些人困难的核心,那就是在绝大多数的个案中那些人轻视自己,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和不会被别人爱的。几乎所有这些情感都被某种虚假的外表所掩盖。他表示,很多人之所以出现情绪问题、人际关系问题、适应不良等各种复杂的心理问题,其背后有一个共同的核心要素就是,自我认识的混乱。 尼采说过,许多人的所谓成熟,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,变得世故而实际了。那不是成熟,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灭亡。真正的成熟,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,真实自我的发现,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。